职场巴巴 >工作计划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7篇

教案的设计可以融入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一个好的教案能让教学过程更加流畅,下面是职场巴巴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7篇,感谢您的参阅。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7篇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1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公开课教学设计ppt课件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过程与方法:

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能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 冷水,热水,温度计、红墨水、滴管。

为全班准备:多种瓶装和盒装的液体。

【教学过程】

活动一:水的体积变化的观察

观察:冷水变成热水后水面的变化

教师演示:把气球皮包口的装满水的大试管放进热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看现象进行描述)

再出示同样的两套实验装置,把它们放进温度不同的两个大烧杯中应该可以看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进行描述)

请两位同学上来看一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现象描述)

师:换过来看一下,你们能不能从看到的现象判断出哪个烧杯的水热呢?

(预设:通过实验学生不能清楚进行表述,从而引出如何清楚地观察到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研究:清楚地观察水在受热和遇冷后的体积变化

1、师:通过气球皮的鼓起程度,我们无法判断这两杯水的冷热了,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杯子、试管、瓶塞、细管、红墨水、滴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看看水受热会发生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

2、小组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师:那在做实验时,我们该注意些什么呢?

(①小组要分工合作。②仔细观察水柱有什么变化?③做好记录。④注意安全,小心热水。)

3、学生实验(老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我们知道了水受热后体积会膨胀。

师: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水受热,体积发生了变化,会膨胀。那么水遇冷后又会怎样呢?你们想怎样做?实验时我们观察什么?(学生简单说明)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实验情况

小结:我们把水受热体积膨胀,遇冷体积收缩的这种性质叫做水的热胀冷缩(板书:热胀冷缩)。

活动二:观察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1、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其他液体有没有这种性质呢?除了水,你还知道有哪些液体?

2、老师这里给大家提供了红茶、果汁、牛奶(出示)小组可以选择你们最感兴趣的一种来实验。用同样的方法来实验,观察和水的实验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选择液体来实验。

4、小组汇报实验情况你们组是用什么液体来实验?实验看到什么现象?说明这种液体有什么性质?

(有了水热胀冷缩实验的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观察点,理清实验的思路。)

5、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液体受热和受冷后有什么共同的性质?

小结:像醋、饮料、酱油等等,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板书:液体的热胀冷缩)

拓展:出示一瓶水、饮料。去超市买饮料,本想挑选一瓶装满的饮料。但是却发现货架上的瓶装饮料都没有装满,这是什么原因呢?

(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瓶装的液体为什么不装满?”,加深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板书设计:

液体的热胀冷缩

醋 受热 体积膨胀 热??

果汁

酱油 受冷 体积缩小 冷缩

牛奶

......

液体 热胀冷缩

教学后记: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2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3、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2、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2、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动滑轮、定滑轮各有什么作用。

教学难点:

组装滑轮装置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3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5

教案目的:

让孩子们感受到欢快、热闹与舒缓、安静不同风格的音乐,激发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能够用动作表现出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快乐。

教案准备:

动画、音乐、太阳和月亮城堡、白天与黑夜的背景、太阳和月亮的头饰

教案流程:

(一)学生律动进入城堡。

指导语:小朋友,我们一同到太阳城堡和月亮城堡玩游戏吧。

(二)学生在太阳城堡里感受乐曲《铃儿响叮当》繁华、愉快的心情,并用肢体言语表现。

1、学生观赏乐曲《铃儿响叮当》一遍,引导学生为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的愉快。

2、学生观看动画vcd,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讨论白昼的繁华情形。

指导语:太阳出来了,花儿醒了、小树醒了,还有谁也醒了?他们都会做些什么?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3、请学生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白昼的繁华欢乐情形。

(三)学生在月亮城堡里感受乐曲《摇篮曲》安静、舒缓的心情,并用肢体言语表现。

1学生观赏乐曲《摇篮曲》一遍,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动作为乐曲打节拍,感受乐曲的舒缓。

2、学生观看动画vcd,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讨论黑夜的安静情形。

指导语:月亮出来了,花儿睡了、小草睡了,还有谁也睡了?

3、请学生尝试随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黑夜安静、舒缓的情形。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能辨别出常见的金属制品是由哪些材料制成的。

2.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金属材料是从什么矿物中提炼出来的。

3.能通过观察发现大多数金属矿石的共同特性。

4.能设计实验研究“铜、铁、铝”等金属有哪些特性。

5.能举3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常见金属的用途。 6.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生活中各种金属制品,如铁锅、铜钥匙、电线、铁刀、铜币等;分别含有铜、铁、铝、锌、铅、钨等各种金属矿物质的金属矿石,电池、灯泡、小刀、酒精灯等实验工具。 金属用途方面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

1、谈话:20xx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知道从矿物中冶炼铜和铁,铸造出铜器和铁器。自从掌握了冶炼技术以来,人们从矿物中提出许多有用的金属,如铜、铁、铝等。现在,利用金属制成的工具、机器等随处可见。

2、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由金属制作的各种物品,你知道吗哪些?

3、交流。

4、打开书,80页,图中这些物品分别是由那种金属制成的用直线将矿物、金属及其制品联系起来。

5、汇报结果:

6、交流:从金属矿物中能提炼出哪些金属?这些金属有什么用途?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给大家展示一下。

7、提问:你想研究金属的哪些性质?

8、选择问题设计实验进行研究。提示学生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比较分析。

9、汇报实验方案,并加以改正。

10、分组活动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11、分析实验结果。

12、讨论:金属的这些性质有哪些用途?

13、总结:金属的共同性质与用途。

附板书:

18.金属的`来历(第一课时) 有金属光泽

铜 导电性能好 铁 传热性能好

铝 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延展性)

金属的来历(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描述炼铁的基本过程,体验到炼铁的复杂性。 2.能模拟开采矿物的主要过程。 3.将本组的开采方法与其他小组交流。

4.能为本“公司”的产品设计一段较好的广告词。 5.能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提出处理废矿渣的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几种矿物、天平、信封、熟石膏混合物、锤子、棉布、泡沫塑料杯、护目镜。 教学过程:

1.谈话:上节课我们研究了金属的共同性质,金属通常是从岩石或矿物中提取出来的。 2.出示人们从铁矿石中提炼铁的资料和图片

3.讲解:钢铁的冶炼过程包括:⑴传送带将原料送入鼓风炉内,再由下方送进热风,炉里的最高温度为2300摄氏度。⑵从鼓风炉的出铁口中流出熔化的铁的成分,这就是生铁。其中还有很多杂质。⑶将生铁转移至炉内制成钢。⑷将钢压成各种形状。 4.交流:炼铁过程的感受。 5.阅读科学在线

6.提问:什么是冶金工业?

7.讲述:矿产资源一般都埋藏在地层里,开采矿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让我们通过实验模拟开采金属矿产的过程。

五年级科学下册沉和浮教案篇7

认识矿物的性质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常见的矿物,并能在观察实验中发现矿物的一些性质。

2.能够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3.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矿物的性质。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 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自然界各种矿物。

2. 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和社会带来的好处。

重点难点 1.知道岩石和矿物的关系。

2.知道矿物在颜色、结构、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3.了解常见矿物的各种用途。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矿物标本、放大镜。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分发几个矿物给学生,让他们观察,这几个石头跟前面所研究的岩石有什么不一样的?

2、教师讲解矿物的定义。

探索和调查

1、用放大镜观察矿物,然后在记录本上画下所观察到的矿物。

2、要想对矿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可以从许多方面来认识他们的特征。

3、请同学分小组阅读课文,将从课文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写在记录本上。

4、交流信息,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获得了哪些信息?

5、分发矿物标本,让学生参照通过阅读所获得的信息,再观察这些矿物标本。

1、 画下来,可以促使学生非常仔细的观察物体。

2、也是验证。

回顾和解释

1、关于矿物,你还有哪些疑问?还想进行哪些后续研究?

当堂检测

课题

第四单元、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课型 课时 时间

学习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参与讨论小学生能为保护矿产资源做些什么。

2. 能够调查家庭、学校、班级消耗资源的情况。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2.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意识到人类在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消耗了资源。

2. 愿意为减少资源浪费做出贡献。

重点难点 知道可利用的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渐减少。

知道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1、回忆前面几课中接触过哪些矿物。

2、这些矿物有什么用?

从生活入手、复习。

探索和调查

1、然而人们很久以前就已经知道了利用矿物资源,而经历了这么长时间之后,矿物资源逐渐减少。

2、出示中国现在矿物资源的情况。

3、当这些矿物资源被开采完之后,人们的生活、工作将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4、讲解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5、为了保护资源,我们作为小学生可以做到什么呢?

6、讨论、交流。

7、如果你是家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8、讨论、交流。

9、如果你是南京市的市长,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0、讨论、交流。

11、如果你是中国的中央领导人,你可以为保护资源做什么呢?

12、讨论、交流。

1、让学生感到危机。

2、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也是问今后他们的发展在小学阶段奠定这方面的基础。

回顾和解释

1、调查家庭一次性用品,如铝箔、奶瓶盖等,估算一下你家、你们班级、你们学校以及你所在的城市一年大约需要用掉多少这些资源。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

北师大版4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篇

一年级下册加与减教案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精选7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加与减一教案推荐7篇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2024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7篇

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

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篇

一年级下册美术雪教案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09005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