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制定一份详细的教案来指导教学,我们需要在教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自由的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自由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现象,了解分析物理规律的方法。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器材及方法】:
1、器材:两张大小不同的小纸片;粉笔头;乒乓球;一个小钩码;牛顿管
2、方法:通过小实验和逻辑推理启发式教学。
?重点与难点】:
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重力加速度。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
如图:一个物体离地h高处,当把细绳剪断,物体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这种运动即为自由落体。问题: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相同呢?
实验讨论1、一张小纸片和一支粉笔头同时从同高处下落,哪个先落地?(动手做)
现象:粉笔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2、一个乒乓球和一个钩码同时从同高处下落,谁先落地?
现象:钩码先落地。感觉:重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讨论3、把小纸片揉成团再重做实验讨论2。
现象:两者差不多同时落地。
问题: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由物体的重量有关?
首先我们来用一种巧妙的推理方法来进行推理:(讨论)
1、假设一块大石头的下落比一块小石头下落快。
2、而两块石头的总重量最大,它们整体下落的速度与大石头、小石头下落的速度相比应如何?(答:整体下落速度最快)。
3、而如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如何?(答:两块石头的整体下落的速度应小于大石头的速度,而大于小石头的速度。)
4、这与重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矛盾。实验:用牛顿管做实验,大家看到:真空管内的形状质量都不同的金属片、小张片当管直立过来时,它们同时到过管底。
结论:说明它们下落的一样快。物体下落的快慢与它的重量无关!我们不能仅用生活中的感知去推究物理规律,而应深刻分析,抓隹矛盾的主要方面,由实验总结出本质的东西,得出物理规律。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我们来看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
①、物体只受重力作用;
②、从静止开始下落。
2、运动性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的匀速直线运动。
3、运动规律:因为物体只受重力,据有:如果在相同地区,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都相同,则它们的运动速度和从同高度下落至地面的时间都相同,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那么,不同的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是否相同呢?
三、重力加速度。
1、重力加速度: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加速度。
2、实验:测重力加速度的方法。课本第51页图2—24中是一个小球从某高度自由下落时用频闪照相机(每隔相同时间照一张相片)从小球正面拍摄的,图中的多个小球是同一个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叠加的结果,从图中可读出相邻的时间里小球发生的位移。根据(t为频闪照相机的拍摄时间),即可求出重力加速度。
3、根据用不同的小球重复实验表明:同一地区,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相同。
4、不同地区(纬度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略有不同。从书中表中可知:
①同一纬度地区重力加速度相同。
②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越大。
③通常计算中,重力加速度取,粗略计算中取。
四、总结。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不同物体的重力加速度在同地区相同,不同地区重力加速度与纬度有关。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是,凡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推论也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练习:
1、想测出一幢楼的高度,你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2、一个物体从塔顶自由下落,在到达地面前最后1秒内的位移是整个位移的9/25,求塔高。
3、求一个物体自由下落,从下落时起,第隔1秒钟物体下落的高度之比。
自由的教案篇2
一、知识结构
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4.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遗传基本规律研究的一般方法――杂交法。
(2)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其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了解孟德尔的杂交试验过程,掌握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2)通过学习分离定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通过孟德尔八年试验研究事迹,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得出结论,并用模拟实验加深理解。
四、课时分配
第1课时:
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
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4.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第2课时:1.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第3课时:1.基因型和表现型;
2.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事例分析。
五、教学流程
1.引??
一对夫妇都有耳垂,却生了一个没有耳垂的小孩。难道这个小孩不是他们的吗?另一对夫妇,一个是a型血,一个是b型血,却生了一个o型血的小孩。难道这个小孩也不是他们的吗?或是有什么问题?但从遗传学角度来看,没有问题,一点都不奇怪,完全符合遗传规律。为什么呢?学习了今天的课程你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六章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的第一个内容《基因的分离定律》。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由孟德尔最先揭示的(同时出示投影标题板书:1.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随后出示投影片介绍孟德尔生平)。
2.过渡
孟德尔之所以能成功地揭示出遗传学两个基本定律,除了他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外,还在于他正确的实验方法。他实验成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看下一个课题:孟德尔取得实验成功的原因。
3.重点讲解
(1)正确的选择实验材料
孟德尔采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是因为豌豆是自花传粉植物。自花传粉是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是花粉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异花传粉时,可能发生在不同植株之间,甚至是不同品种的植株之间。为什么要选择自花传粉的植物为实验材料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自花传粉与异花传粉植物相比,它不会受到外来花粉的干扰。因此,用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时,结果既可靠又容易分析。
教师:再加之不同豌豆品种之间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对照投影讲解)如豌豆的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豆荚的黄色与绿色等都是相对性状。正因为豌豆不同品种间具有多对相对性状,使得杂交实验的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我们顺便了解一下,什么叫相对性状。
首先请同学们来观察几对相对性状,判断几组性状是否是相对性状,增加对相对性状的感性认识,然后归纳相对性状的概念和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2)从简单问题入手,解决复杂问题
由于生物个体的多种性状往往是同时存在,不便于观察和分析。所以孟德尔先从每一对性状的遗传开始研究,使问题简单化。
(3)使用了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由于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使孟德尔成功取得了遗传研究的成功。孟德尔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研究遗传规律的呢?是豌豆的杂交实验,杂交是遗传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但豌豆的杂交是如何操作的呢?
学生:人工异花传粉。
教师:如果在人工异花传粉之前就自花授粉了呢?
学生:先去雄,待花未成熟时就对花进行去雄处理。
教师:去雄处理后要对花进行套袋,防止外来花粉干扰。待花成熟以后,取另一品种的花粉涂在雌蕊柱头上,完成杂交操作。提供花粉的植株叫父本,接受花粉的叫母本。
孟德尔首先用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请同学推测一下它的后代是高茎还是矮茎呢?
学生:可能是高茎,也可能是矮茎。
教师:子一代,用f1表示是高茎。
有同学可能会说,杂交时是将高茎作为父本的吧。(讲解)无论是用高茎做母本进行正交,还是用高茎做父本进行反交,子一代总是表现为高茎。子一代为什么不表现为矮茎呢?
孟德尔又用子一代进行自交,结果子二代中同时表现出高茎和矮茎现象,而且孟德尔对子二代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于3:1。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呢?
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首先来学习几个概念。
(出示投影片:图《杂交后代性状的表现》)
对照图提问:为什么将高茎叫作显性性状,短茎叫作隐性性状?
学生:高茎表现得多一些。
教师:正确。但除此现象外,有更准确的定义。
教师补充:(指示图同时讲述)纯种亲本杂交时,将子一代表现出的性状叫作显性性状。将子一代没有表现出的性状叫作隐性性状。将杂交后代同时表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作性状分离。
所以,实验现象我们也可以描述为:
①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
②子二代:性状分离;
③子二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
上述现象是否有偶然性呢?能说明遗传的普遍规律吗?孟德尔又对另外6对相对性状做了类似的杂交实验都表现出同样的结果。这说明一定有内在的规律。
孟德尔经过反复思考对此做出了解释。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控制显性性状(如高茎)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控制隐性性状(如矮茎)的是隐性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如d)表示。如纯种高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dd,纯种矮茎豌豆的体细胞中含有成对的基因dd。
教师: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成对基因分别存在于同源染色体上。
(出示投影片:杂交分析图解)
指示投影片并讲解:生物体在形成配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教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基因分离的原因是什么?用我们已有的知识如何解释呢?
学生: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分离。
教师:(对照图讲解)因此,纯种高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显性基因d;纯种矮茎豌豆的配子只含有一个隐性基因d。受精时,雌雄配子结合,合子中的基因又恢复成对。如基因d与基因d在f1体细胞中又结合成dd。由于基因d对基因d的显性作用,f1(dd)表现为高茎。在f1(dd)自交产生配子时,同样,基因d和基因d又会分离,这样f1产生的雄配子和雌配子就各有两种:一种含有基因d,一种含有基因d,并且这两种配子的数目相等。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便出现4种组合,3种基因型:dd、dd和dd,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1:2:1。由于基因d对基因d的显性作用,f2在性状表现上只有两类型:高茎和矮茎,并且这两种性状之间的数量比接近于3:1。
4.讲解实验方法
按照孟德尔的假设推论出的上述几种基因组合及其数量比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模拟小实验。
同学们桌上的塑料袋中都放有黑白两种围棋子各20粒,我们用黑色的棋子表示含显性基因(d)的配子,用白色的棋子表示含隐性基因(d)的'配子。
(边讲边示范)
六、小结
今天的新课就学习到这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学习的内容。我们今天了解了基因的分离定律是由孟德尔最先揭示的,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操作及现象,孟德尔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等内容。孟德尔有关分离现象的解释是否正确呢?根据实验方法,我们还需要加以验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讨论有关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七、教学反思
基因分离定律是遗传学基本规律,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个体发育、遗传的物质基础,三大遗传规律、可遗传的变异、生物的进化这条主线上的重要环节,它承上启下,减数分裂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细胞学基础,自由组合定律又是在基因分离定律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它是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好时机。
【拓展】
《基因分离定律》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最近学校组织了赛课比赛,我们高一上周率先进行了赛课。上周一我在国际班2用高一12班的学生进行了赛课。赛课的内容是《基因分离定律》。本节内容包括基因的分离定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及分离定律的应用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对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的介绍和分析,揭示了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理解第二节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试验方法的总结,说明了正确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极好例子。第三部分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了基因分离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本节内容涉及“基因”、“等位基因”等概念,看似是第四章内容的提前,其实不然,教科书中只是把基因解释为控制性状的因子,是比较红光的说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受、理解基因,又能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为第四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赛课的内容主要是第一部分。本节课作为新授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孟德尔所做的豌豆1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整节课从设计上借助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杂交试验的过程和结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开展大量的学生活动,总结一些抽象概念的定义。同时,老师通过多设疑、多提问、多讨论、多分析、多探究,把难点一一剖析成若干个简单问题,培养学生以发散、求新、求异思维为主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主体意识及探究精神。最后,通过多媒体的功能将学习的知识总结连贯起来并进行相关小题的训练。下面就我这节课学习内容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导入新颖并易懂
在这节课的导入中我引用了平时我们常说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来引出遗传的概念,进而说出遗传学的奠基人—孟德尔的简介。这种导入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学生又比较容易理解。所以,一开始就为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
2、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在这节课中需要学生理解两个概念:“性状”和“相对性状”。这两个概念课本上有相应的文字解释,但是解释得过于抽象,学生根本理解不了。于是我思考着让学生用相应的肢体语言来理解这两个概念。我让学生看着同桌的眼睛、鼻子、耳垂、头发等,然后我总结我们看到的这些都叫做性状,进而总结出什么是性状。对于“相对性状”的解释我让大家跟我做了两个动作。第一个动作是让大家把舌头伸出来看能不能卷曲,结果有的学生能卷曲有的不能卷曲,我就说卷舌和平舌就是一对相对性状。第二个动作是让学生双手合十自然放在一起,看哪个手的拇指在上,结果有的学生是右手拇指在上,有的则是左手拇指在上,我总结出右手拇指和左手拇指就是一对相对性状。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有助于学生理解。此外,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气氛,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很珍惜这次赛课机会。赛课结束后,赵主任和我们生物组的老师都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也会好好反思这些意见并把这些意见辅助到我今后的教学中。相信通过我的努力,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自由的教案篇3
《家乡游》
设计意图:在拍手游戏中让幼儿感受济南的美丽,通过设计情境让幼儿体验家乡游的快乐,并锻炼幼儿的跨、跳、钻、爬、平衡的动作技能,为此设计了“家乡游”这一好玩的.游戏。
活动目标:
练习跨、跳、钻、爬、平衡的动作技能。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布置好梅花桩、爬行垫、拱形门、50厘米地垫、若干面小红旗。
活动过程:
1.边说儿歌边做拍手游戏,做准备运动。
附: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济南泉城真美丽。你拍二,我拍二,佛山倒影真美丽。你拍三,我拍三,济南有个趵突泉。你拍四,我拍四,珍珠泉边做游戏。你拍五,我拍五,四面荷花三面柳。你拍六,我拍六,大宽马路遛一遛。你拍七,我拍七,广场喷泉真神奇。你拍八,我拍八,红叶谷里美如画。你拍九,我拍九,大明湖边走一走。你拍十,我拍十,泉城济南真美丽。
2.教师以游戏“家乡美”的形式组织活动。引导幼儿观看、熟悉场地,并让幼儿探讨、尝试玩法。
3.教师介绍并示范玩法。
(1)青青绿草地(爬过爬行垫)。动作要求:手脚着地。(2)勇过隧道(2个拱形门一组纵队,中间间距1——1.5米,上面用布罩上,做成隧道状)。提醒幼儿钻的过程中尽量弯腰,不要碰坏了“隧道”。
(3)喷涌的泉水(走梅花桩)。提醒幼儿可以张开双臂,以便保持平衡,尽量不要掉进“泉水”里。
(4)跨过小河(跨过50厘米的地垫)。依据幼儿的能力,可允许鼓励幼儿尝试进行立定跳跃、助跑跨越等动作。
练习以上动作时组织幼儿一个跟一个进行活动,提醒幼儿注意安全。
4.组织幼儿逐项进行,分组练习。
5.游戏开始,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幼儿一个跟着一个按一定的路线进行游戏,逐一经过各个障碍,到达终点后举起小红旗表示胜利。
6..放松整理活动,利用“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情景,组织幼儿之间相互捶捶腿、敲敲背,放松肌肉,自然结束。
自由的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新课教学:
让学生先自学后提出问题
1.人们通常是怎样看待自由落体运动的?
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由它们的重量的大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可以通过演示纸片和粉笔头来加以说明)。
这种看法正确么?错在什么地方?(轻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大,重的物体受到的阻力小上述说法不正确)。
2.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空间物体下落的快慢如何呢?
演示:⑴.粉笔头和小纸团下落
⑵.牛顿管(也叫钱毛管)
实验说明了什么?(不同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结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强调:⑴.这种运动发生在真空中。
⑵.若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时,也可看作自由落体运动。
3.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什么性质的运动呢?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怎样判断一个运动是否是匀变速运动呢?(△s=常数)
下面分析课本上的闪光照片
⑴.测出小球的位置坐标x
⑵.计算出相邻两个小球间的距离s
⑶.计算出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比较各个△s可见都接近于2,若忽略误差,可见△s相等,等于常数.即自由落体运动是一个匀变速运动.
由于初速度为零,所以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4.自由落体加速度大小、方向。
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从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同时到达地面。由s=
可知,加速度大小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重力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大小:不同地方数值不同。如课本表格所示,由表中可见,重力加速度g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
通常计算时:g=9.8m/s 2
粗略计算时:g=10m/s 2
5.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其规律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就是把a变成g,其公式如下:
Vt=gt
S=
Vt 2 =2gs
自由的教案篇5
整体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教学的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规律的应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用现代先进教学仪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特征,有利于学生站在一个现代新科技的角度观望历史人物对自由落体的研究,体会近代物理的先驱伽利略是如何进行研究的——这是向高中学生首次介绍伽利略的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它在整个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本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课题和分析论证课题;二是介绍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以及用打点计时器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这两个问题是统一的,前者是教学的组织,即课程进展的形式;后者是课题内容本身,这两者的结合便是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得出、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和性质,掌握重力加速度的概念;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能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决自由落体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实验和课本中的小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设疑、解疑、探求规律,做到师生默契配合、情理交融,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探求知识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
2、利用课后的阅读材料,介绍伽利略上百次的对落体运动本质规律的探索研究,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挖掘德育教育的素材、
课前准备
木架、小球、细线、牛顿管、硬币、羽毛、纸片(多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教师两手分别拿一小球和纸片,从相同的高度释放两物体、提出问题:小球和纸片谁先落地呢?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是不是说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落地比较快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故事导入
一位普通的妈妈,身体纤弱,轻声细语,几乎不爱好任何的体育运动、
一天,她出门去买东西,孩子和保姆留在家里、保姆拉过一张桌子放在窗户前,让孩子自己趴在桌子上玩,自顾自地做其他事情去了、
当妈妈的身影在远方出现的时候,孩子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他伸出小手想去拥抱那个熟悉的身影,大半个身体顿时悬在半空中、
孩子不会理解自己身处的险境,希望妈妈立刻把他抱进怀里、于是,五楼的窗口上,小男孩变得像小鸟一样轻盈,他张着翅膀向着妈妈飞过去、周围的人们都目睹了这一幕:远处的妈妈只感觉自己变成了一支箭飞快地奔向一栋大楼,然后准确地接住了从楼上掉下来的一个小男孩、
闻讯赶来的消防队员对这一幕的发生简直难以置信,按照他们的计算,用那么短的时间从女人当时所处的位置跑到楼下是不可思议的,连最优秀的消防员也无法达到那样的速度、
你能根据当时的情景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奔跑速度吗?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呢?
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推论①vt2=v02+2as;② = = ;③v0=0
s1∶s2∶s3=1∶4∶9 sⅠ∶sⅡ∶sⅢ=1∶3∶5
我们今天应用这些知识研究一种常见的运动——自由落体运动、
演示:硬币和纸片分别从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同时下落,观察下落速度,从表面上看得到结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是这样吗?
推进新课
一、自由落体运动
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在不少情况下是不同的、从苹果树上落下的苹果和飘下的树叶能一起同时下落吗?
教师设疑: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猜想:物体下落过程的运动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质量大的物体下落速度比质量小的
合作探究
取两枚相同的硬币和两张与硬币表面面积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下述几种情况下,都让它们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观察下落快慢情况、
1、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个与硬币面积相同的纸片,可以看到硬币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大的下落得快、
2、两张完全相同的纸片,将其中一张卷紧后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卷紧的纸团比纸片下落得快,说明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下落得快、
3、将一枚硬币与已经粘贴了纸片的硬币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到一样快,说明体积相同质量不同时下落一样快、
4、一块面积较大的硬纸板、一个小软木塞,分别放到已调平的托盘天平的两个盘中,可以看出纸板比软木塞重,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它们,软木塞比纸板下落得快,说明在特定的条件下,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会比质量大的物体还快、
结论:物体下落过程的快慢与物体质量(轻重)无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角的认识教案5篇
★ 6的认识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