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认真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在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修养,大家在写观后感时可以借鉴一些专业知识和理论,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京剧猫观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京剧猫观后感篇1
这一篇观后感断断续续拖了不少时日了。每次看到这部戏,看到养母带大养子的艰辛,就会忍不住落泪。心中一时波涛滚滚,却什么都写不出来。那日跟妈妈说起,已经去世的姥姥之类的旧时的女人,目不识丁,竟然懂得很多我们这些读书人都不懂的道理,就是从戏中学来的。这戏中的学问,大了。
在人物分析中我们已经说到王春娥为什么教养薛科长大成人并进京科举:一方面是善良的本性,另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老来有靠三娘教子观后感读后感。我们现在再看,在薛科高中状元之后,张、刘二氏来薛家捣乱,讨要钱财。彼时,薛科连声叫“天啊”,哭着站在一边。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亲生母亲做出这种丧尽天良的事,对不起薛科和王春娥,但是,到底是薛科的亲娘。一方面,薛科心里不一定能完全放下自己的亲娘,另一方面,就算是放下了,不去管她,万一真的闹大了呢,那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薛科不管自己亲生母亲的死活?薛科一筹莫展。
然后三娘王春娥走了下来,她心疼儿子,做主打赏钱财,送给张、刘二氏回家度日
王春娥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为了薛科。王春娥此举,彻底收复了薛科的心。故事到这里虽然结束,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薛科与母亲王春娥以后的生活。欲擒故纵。
如果你想懂得做人的道理,就去看京剧吧。
京剧猫观后感篇2
迟小秋演出的《三娘教子》是改编的。这个改编本最先是由天津的李经文演出的,上海的李炳淑也采取了这个本子。只是演出效果平平,没有什么反响。迟小秋2009年10月3日在长安的演出录播后,引起巨大反响,后引来网上的一片热议。如果光演出《教子》一折(现存马连良、李世济的录音),本子没有改动的需要,但要演出全部的《三娘教子》(又名《双官诰》),就不得不对其改编。换言之:你要不改有关内容,这戏就不能演。这和演员没有什么关系。
网友“大小金鸟”说得好:“三娘教子,是流传了多年的经典艺术作品,是京剧艺术遗产,我们今天继承下来了,我们还要传承给后人。既是遗产,就有其历史的限定性(或曰局限性),它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那个时代的风土人情,那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关系。总之,是我们后人在看那个时代的一个画卷。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审美观,三娘教子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但是,如果每个时代都用自己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去修改祖上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那千秋万代以后,这个遗产就面目全非五花八门了。
同理,我们用今天的审美观和法律,去修改红楼梦,不能有赵姨娘,岂不是让人贻笑大方,遗产是不能修改的,因为它是历史,这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史上的很多东西,同样有许多不符合今天的价值观,孔子,孟子,太多了,我们都用今天的观点去修改?然后再传给后人?那中国5000年的历史就没了!我们传给后人的只是今天的历史了。既是历史,就要原汁原味,我们接过来时是原汁原味,我们传下去,也要原汁原味。这当中,我们只有传承的责任,没有随心所欲修改的责任。想改历史,不仅是蠢,更是自不量力,因为历史是改不动的!”
今天的《玉堂春》从《起解》演起到《会审》止。迟小秋每次演是带《监会》和《团圆》的,但叶少兰只演《会审》不演《监会》和《团圆》,我想这是叶盛兰陪程砚秋先生唱时也不唱《监会》和《团圆》的缘故吧。叶少兰、朱强、黄文俊三个人配合默契,剧场不时暴发热烈的掌声。崇公道的扮演着梅庆羊的表演可圈可点,是一个不错的丑角。
迟小秋《会审》的唱是以程先生1946年的录音为蓝本,保留了唱腔的精华,有些地方稍作修饰,给人感觉即不离谱也有新意。
梅兰芳大剧院不让照相,但今天有人照相也没有人干涉,我没有带单反相机,只用卡片机照了几张。希望梅兰芳大剧院今后别再干涉观众照相。
京剧猫观后感篇3
上个星期五,学校举行了一次“京剧进校园”的活动。这对于我这个艺术“文盲”来说是个不错的活动。
初次见到京剧的我无不兴奋起来,刚开始由一位老爷爷上台演讲,京剧做为“中国国粹”我还是知道一点的`,但听了他的演讲我几乎是大开眼界,于是在听的同时,我也用心的记下了笔记。
过了几分钟后,随着主持人的介绍,第一个节目———————《变脸》出现了。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身披黑色斗篷的大汉后,表演开始了,音乐响起了,只见那大汉两手空空,在宽阔的舞台上随意游走,就当我们感到无聊的时,他缓缓的走到了舞台中央,“唰”一下,瞬间就变成了另一张脸,把我们从呆滞的目光中托出来,似乎觉的还不够,他又缓缓向我们走来,好似要与我们握手,可是突然一下,那鬼魅的脸又变成了另外一张,使我们不禁鼓掌起来,赞叹起来。
继《变脸》之后,令我们为之赞叹的应该是《金猴贺喜》这个节目了,五个猴子中有一个年仅八岁的表演者不由让我们赞叹有加,年纪虽小,但表演天赋并不比其他猴子差。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最后翻跟斗的时候,我数了一下,足足做了二十多个!!想想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孩翻了那么多筋斗,做了那么多特技,他在台下是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流下了多少汗水!!真可谓“台下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京剧是我国四大名剧之一,它也是我国的国粹,看了这场京剧表演我仍不忘记,这是我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
京剧猫观后感篇4
一本《三娘教子》折子戏,唱出我清泪两行,记忆一下回到十几、二十年前。
那时,爸爸非常喜欢我们陕西文化“秦腔”。在我的记忆中只要有可以看戏,听戏的机会,爸爸很少错过。家里有了电视机以后,也是特别钟情戏曲,尤其是秦腔。记事以来,妈妈离开了我和姐姐,远嫁他乡。姐姐和我对妈妈心里充满恨意,每每别人问及妈妈,我总会恨恨的说:死了。这种回答并不是家中长辈所教,而是因对妈妈没有任何记忆,才如是说。家中长辈虽说不出妈妈的好,但至少希望在我们成人的一天,可以母女相认,多个人疼爱我们,所以,从不让我和姐姐说出恶伤妈妈的话。因年龄太小,对“母亲”一词的理解并不深,只是觉得她抛弃了我和姐姐就是我们最大的仇人。爸爸一来怕将来造成我们心理不平衡,用仇视的心理面对社会。二来怕造成将来我和姐姐和妈妈不相认,于是常常用秦腔里的《三娘教子》来教育我和姐姐。
每次,听到这个戏曲,爸爸总是非常认真的把我和姐姐叫在电视机前,认认真真的听戏,看戏,并把每句话解释给我们听,甚至事后再自己唱给我和姐姐听。虽然,年龄太小听不懂,但有一件事非常的明白,就是妈妈虽离开我们,但仍有赐我们生命之恩,作为子女不能恨,更不能伤害诋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娘教子》并没有离开我们的生活,直到把一个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变成我心里一段不堪的回忆。
那年,我10岁,姐姐12岁,新妈妈进了家门。爸爸一如既往从不错过每个秦腔《三娘教子》教育我们的机会,只是思想从感恩妈妈转变成理解继母、孝顺继母,得到家和万事兴,相亲相爱的效果。小时候,一直以为,当着继母的面让我们看《三娘教子》是给继母看的,并不是我们。后来,继母的三个儿子都非常的不理解她,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和自己的妈妈吵成一片,甚至出言不逊,作为他们的继父,并无法明正言顺的教育他们,又不能看着继母常常被儿子气的寻死觅活。这部《三娘教子》就成了我们五个孩子的教材。
本以为一切事物都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可命运偏偏不成人之美。两年后,爸爸因家务受伤卧床不起,失去了劳动能力。爸爸本就担忧继母不能善待我和姐姐,这下他又无能为力,凡事都顺着继母,我和姐姐就深刻的体会了有了继母也就有了继父的感觉。因家务事,继母的刻薄变本加厉让我和姐姐忍无可忍,时常发生不愉快事件。这时的爸爸,让我们记住他的教诲的方式不止是打骂,还有他一如既往的秦腔《三娘教子》。这时的《三娘教子》教育课,都是我们跪着,哭着完成的。长大后才明白,这是爸爸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教育方式,他最想教育的不是我和姐姐,而是继母,可惜她始终没有理解爸爸的用心良苦。
随后继母也因病瘫痪在床。一时间,一个家庭本就没有达到齐心合力,此时更是各有所想。继母的儿子为推责任,不认了自己的母亲,把所有责任推卧床不起的爸爸,和幼小的我和姐姐。面对如此不堪一击的家,爸爸的神经世界摧毁了,患了:精神分裂症。也就是民间说的:精神病。这种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不影响生活,发作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认识人或是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就这样,以后对着电视剧挨打,流着泪看《三娘教子》的事件不断升级,教育内容不断的增加,被教育的人也不断的增多我和姐姐,有时也有继母的三个儿子。这样的生活方式坚持了几年,直到他的病情稳定,得到控制。直到让这部秦腔《三娘教子》成为我们的阴影。
爸爸的良苦用心并不是人人都领悟,直到去年继母去世时,她的儿子们依然没有让她觉得非常温暖。我和姐姐只是把被迫的那一声妈妈变成心甘情愿的叫一声:妈妈。这也许是爸爸《三娘教子》成果,只是想到这些,让我不由得五味杂陈。
再次回味秦腔《三娘教子》,想起我的亲生母亲。她在那样苦难的年代,也经历了十月怀胎,也为了我的诞生在鬼门关去闯了一回,当初抛弃我的时候,也有过万般不舍和心如刀割的感觉吧?虽然,至今我们母女依然很遥远,但我已经逐渐的把恨变成了想念和祝福。如果我的继母,如同《三娘教子》里的三娘一样,我想我们都会很幸福,虽然她没有像三娘一样,但我现在同样爱她,思念她。因为,反省过去。我何尝没错?我们要求继母给予我们亲生母亲的爱,我们何曾给过她理解或是当做亲生母亲?
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今天已成人母的我,一遍遍回味秦腔《三娘教子》的教育意义,和爸爸的良苦用心。如此的《三娘教子》我们何曾用心体会,感受过……
不知若干年后,女儿是否和我一样,回忆《三娘教子》,潸然泪下……
京剧猫观后感篇5
?三娘教子》是出传统骨子老戏,又名《双官诰》。近些年来上演的《三娘教子》大多是“教子”这一折,很少有人唱全本的《三娘教子》。此次程派演出全本《三娘教子》,迟小秋把程派寓刚于柔、幽咽委婉的特点把握得恰到好处,将优美的程派唱腔展现得淋漓尽致,并将唱腔重新设计,和原来的风格统一贴切。整出戏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深受广大观众好评。
明代,薛家三兄弟长兄去逝,留寡妻张氏,二弟薛奇有妻刘氏生子倚哥,三弟薛衍妻王春娥为人贤惠忠厚,宽于待人。薛奇出外经商,薛衍进京赶考,张刘二氏为图家财,假说薛衍赶考途中丧命,逼春娥改嫁,此时得知薛奇经商途中船遇风浪不幸身亡,刘氏惊痛命家人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张刘二氏趁机席卷家财变卖房产,刘氏抛弃亲子,先后改嫁,王春娥立志守节,抚养孤儿倚哥,一日倚哥在学中被讥为无母之儿,受气回家,不听春娥教训,春娥怒,以刀断机布以示决绝,薛保从中劝解,倚哥幡然悔悟,自此三娘含辛茹苦与薛保三人相依为命,苦渡一十三载终将倚哥抚养成才,得中状元。薛衍历尽艰辛沙场建功,得任兵部侍郎,并与倚哥叔侄相见,荣归故里,痛斥张刘二氏春娥以德报怨,晓以是非,赠与银钱,令其安分度日,至此春娥、薛衍、倚哥、薛保一家欢聚。
京剧猫观后感篇6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舞台上,霸王四面楚歌。
万里江山,如今只剩一个女人,和一匹马。
蝶衣演着虞姬。古典的身段,秋水似的眼眸,化骨的温柔。千万里江山与我何干?我只一生跟随着你。
可昔日霸王被逼到如此地步。没想到,没想到。
虞姬惊道:“汉兵,他,他,他杀进来了!”
霸王转身,虞姬趁势抽出他腰间宝剑。
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
待霸王回头,戏已终了。
台下,生活的戏还在继续。
师兄小楼斗蛐蛐,逛青楼,娶妓女为妻。
蝶衣上了戏妆,明眸流水,粉妆黛眉。
一笑万古春,一啼万古愁。
他想和师哥唱一辈子戏。他说。
你来做霸王,我来当虞姬。
戏就这样演着。
一直到一九六六年,_。
满城风雨,人心惶惶。
蝶衣小楼也未能逃过此劫。
曾经的繁华,舞台上风花雪月的故事,西楚霸王项羽,恍若隔世。
他的霸王,他的霸王为了苟活,屈服了。颤抖地吐出一个个字,匕首一样,刺痛爱人的心。
没想到。没想到。
虞姬也要揭发。
揭发这是个怎样的世界啊,
把他的霸王逼到如此地步。
蝶衣烧了戏服。
熊熊烈火中,他看见死去的霸王。
十一年后,两人再聚。
继续这场演了几千年的霸王别姬。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小楼打趣道。
蝶衣一惊,幼时种种在眼前闪过。那是他的霸王啊!西楚霸王!
可那日跪在地上声嘶力竭的,又是谁呢?
君王意气尽,妾妃何聊生。
蝶衣穿着虞姬的戏服,画着虞姬的装束,含笑望着小楼,眼中尽是温柔。
“大王!汉兵,他,他,他杀进来了!”
小楼转身,虞姬趁势抽出他腰间宝剑。
最后一眼决绝。
待小楼回头,蝶衣的戏,也已终了。
师哥,这样我算不算与你唱了一辈子戏呢?
“原来你是那银河星星,照亮我生命长河中点点涟漪。
原来你是那迷惑我的红,炫耀着世间最绝色伤口。”
他好像虞姬的魂,穿过悠悠岁月,来寻那日乌江边的项羽。
最后失望而归。
人纵有万般能耐,终也敌不过天命。
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
诸位听得不少
那些情情义义 恩恩爱爱 卿卿我我
都瑰丽莫名 根本不是人间的颜色
人间,只是抹去了脂粉的脸。
那就让我们在梦中相见
我跟随你,赴汤蹈火
再继续上演这出霸王别姬的戏码。
京剧猫观后感篇7
京剧之所以被誉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代表,还被称为是“国粹”,我想原因应该就在眼前的戏曲表演中。充满缤纷色泽的服装,浓重的中国气息,一位位迈着京剧步伐的演员们登场了。一个甩袖犹如一道和煦的春风,将京剧气息纷撒至剧院的各个角落;一个迈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般的掉入了京剧的大殿;一个眼神让大家把吸引力纷纷投向了他们,在他们的身上真正看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不是想象中的那么乏味,而是令人沉醉于此。同学们的目光紧盯着舞台上的演员们,没有摇头,没有做别的什么,只有注视,眼中充满着赞叹的神色,好美啊!原来京剧也可以演绎的这样脱俗富有虚实的色彩。
乌黑的环境中,皎洁的月光下,“咕咕……咕咕……”猫头鹰在啼叫着,是什么让它紧张起来了?是什么让黑暗的使者警惕着!啊,有一场打斗,悄无声息的来临了。武生伸出了他的手,勘探着前方的道路,紧皱着的眉头,表现着他的焦急与愤怒。依然伸了伸头,苦苦地寻睨着,他在哪里,我要杀的人躲在哪了!一蹦,愤怒的神色溢于言表。啊,拿命来!探着手,伸着头,咦,就在此时,旁边是个人!这不就是……我要抓的人吗?砰砰乓乓,开打了。演员们的扎实功底顿时显现了出来,恩,没有语言的修饰,只通过两名演员虚拟的表演各种武斗招式,把“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三岔口》登场了。
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不愧为“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纳。汗水的背后除了努力,便是坚持。演员们的唱、念、做、打没有一样不是信手捏来的。是的,在我们看来的十分普通的一个动作,他们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也无不让我们由衷的赞叹、敬佩。掌声犹如阵阵波涛,席卷了整个剧场,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我们为他们呐喊,为他们的精神而祝福,演员们脸上的微笑,折现了他们内心的喜悦,沐浴在赞美声中,多年里来的艰苦锻炼也变得不值得一提了。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需要大家的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相信中国的京剧必会闪耀出他璀璨的光芒。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猫调查报告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