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巴巴 >心得体会

致富能手事迹5篇

通过记录和分享事迹,我们可以激励身边的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记录事迹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富能手事迹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富能手事迹5篇

致富能手事迹篇1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姜长炎。

姜长炎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姜长炎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姜长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姜长炎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姜长炎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姜长炎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姜长炎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姜长炎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2018年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姜长炎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姜长炎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姜长炎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2020年,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房修缮改造工作,将姜长炎的住房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致富能手事迹篇2

“人的一生可能会遭遇很多不幸,面对挫折和困难,依然要选择坚强”,这是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乡上黑沟村肢体残疾人乔海兵的人生信念。

乔海兵是一名80后的小伙子,性格热情、开朗。五岁时,一场无情的车祸夺走了他的右腿,导致他不能像健全人那样正常行走。面对残酷的现实,乔海兵从没有放弃。他坚信,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像健全人一样过上幸福的生活。创业是艰难的,对残疾人而言更是如此。历经四年风雨,凭借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现在的乔海兵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鸡专业户。自己富裕了,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带领周围的残疾人一同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靠着坚强的意志完成学业

乔海兵出生的小山村是一个非常偏僻的地方,交通条件差,信息闭塞,是出了名的贫困村,乔海兵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2016年他们家由于贫困还被纳入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实施精准扶贫。

生活的贫困,再加上自身的残疾,从小乔海兵就感受到生活带来的深深的痛苦和无奈。然而父母和全家人没有放弃他,从小就给予了他更多的关爱。村里及周边的人们也都非常同情、关心这个残疾孩子,总是拿他们自家的好吃的给乔海兵吃,对他关爱有加。也许就是有那么多热心人对他的帮助,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使乔海兵内心深处产生了报答他们的愿望,造就了他现在有恩必报的性格。

有了家人的关心爱护,乔海兵有幸读完小学和中学,尽管求学的道路充满艰辛,但一年年长大的乔海兵逐渐成熟起来,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终于在2007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并选择了他一直喜欢的计算机专业。就读大学的乔海兵没有丝毫放松自己,仍然非常刻苦努力,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长,毕业后能找一份工作报答亲人及那些曾给予他无私帮助的人们,实现他的人生价值。然而事与愿违,毕业后的乔海兵在找工作的日子里四处碰壁,由于残疾,用人单位因为他的身体条件都不敢录用。找不到工作,乔海兵一度非常消沉、迷惘,一直苦苦思索自己未来的出路。但他毕竟是一个坚强执着的人,经过短暂的低沉期,乔海兵又重拾信心。于是他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到城里,一边打零工一边思考自己的未来。城市生活让他对自身能力有了重新的认识,哪个行业更适合自己,乔海兵的.创业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回村发现致富梦

一个偶然的机会,乔海兵回到村里,突然发现曾经生活过的这个小山村,原来这么美,村里的人都会搞一些养殖项目,而很多城里人专程来这里购买农产品。这个发现让乔海兵思路大开,他要从越来越多的人们追求绿色农产品的需求的角度考虑创业——养鸡。自己的老家有田地,有牧场,这为他开发养殖项目创造了最好的基础条件。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跟家里人沟通,没想到,父母直接拒绝了,说待在农村没前途,尤其像他这样的更不应该在农村寻出路。虽然父母反对,但乔海兵是一个有了想法就不会轻易改变的人,有了路就一定要闯,他要做真正的绿色农产品,让人们看到残疾人的坚强,看到残疾人绝不是家庭的累赘。

家人卖羊支持养鸡创业

最终家里拗不过他,父母把家里的羊全都卖掉,又把仅剩的2万元存款拿出来,还向亲戚借了一些钱,凑了不到6万元全给了他。有了启动资金,乔海兵买了几百只蛋鸡,着手建起了养鸡场。为了节省成本,他自己买材料建鸡舍,跟工人们同吃同住在鸡场。功夫不负有心人,自己的坚守获得了回报,鸡场的几百只鸡开始陆续孵蛋,可是由于缺少销售经验,这产下的鸡蛋没有销路,这可愁坏了乔海兵。因为刚开始做,销售是很大的一个门槛,把鸡蛋直接拉到市里卖,消费者认可度低,自己又怕被骗,于是乔海兵千方百计想法子打开销路。只要有人来问询,他就送人家几颗鸡蛋拿回去尝,久而久之,人们也都不好意思,看他一个残疾人创业不容易,就会买一两斤鸡蛋表示支持。令人意外的是,尝过鸡蛋后的人们,都说这鸡蛋好吃,口感不错,一传十,十传百,结果前来买鸡蛋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年后,乔海兵的养殖场终于见了成效,销路也在逐步打开,这就更坚定了他养鸡创业的信心。

养鸡业初见成效

第二年,乔海兵又买来一千多只蛋鸡,扩大了养殖规模,而且租赁了土地,栽种了果树,开始种植绿色蔬菜,搞起了农产品产业链。城里人只要来到他这儿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大部分农产品,鸡蛋的销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随着顾客增多,他的各种农产品认可度逐步得到提高,回头客和新客户也越来越多,农产品销量开始供不应求。短短三年,养鸡场综合产值达150余万元,乔海兵创业终于成功了。

带动周边残疾人、贫困户脱贫

鸡场经营有了一定起色后,乔海兵没有忘记身边的乡亲们,更没有忘记那些和他一样的残疾人,想要帮助他们一起致富。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成立合作社带动大家一起发展种养殖业。他把想法向市残联、村委会做了汇报,市残联和村委会都非常支持。

市残联给予2万元补贴资金,村委会在办合作社方面也给予更多支持,并划出一块土地免费使用,合作社终于办起来啦。发展到现在,合作社正式员工有9人,其中残疾人就有6名。周边残疾人凡是愿意养鸡的,不用出本钱,直接到鸡场领取鸡苗在家饲养,同时,还免费给他们提供技术,签定鸡蛋回收合同。在合作社引领带动下,现在周边已有56户贫困农户发展种养殖业,种果树、蔬菜,养土鸡、销售土鸡蛋等,各种农产品销售额达400余万元,带动残疾人家庭年增收5000余元以上。合作社计划还要增加水产养殖,农家乐、农艺体验、循环种养经济等一系列围绕乡村发展的项目。更可喜的是,今年还有20余户残疾人家庭,30余户贫困家庭,有意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回望过去,身残志坚的乔海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坚定生活的信念,依靠勤劳的双手,残疾人也能闯出一条自主创业的成功路。展望未来,满怀信心的乔海兵要带动身边更多的残疾人和贫困人口共同致富,向着自强自立的光辉道路砥砺奋进!

致富能手事迹篇3

张家树,1976年2月出生,中国共产党党员,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间参加过98九江抗洪,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现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绿园花木合作社社长,家树园林绿化供苗公司负责人,目前花木种植面积253亩,有100多个品种,主要经营常规绿化用苗为主,年销售收入达300万元,每年获利30多万元。2006年以来因成绩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后获得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员,优秀十佳党员致富带头人,党员创业致富带头人荣誉称号,2010年2月18日作为科学发展学习代表,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采播。

作为高流镇花木协会会员,远近闻名的花木种植大户,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能吃苦,会钻研,是花木种植的示范户,勤劳致富的带头人。他致富不忘乡亲,积极带动周围群众共同致富。几年间共扶持26户花木专业户,为80多名群众解决了劳动力出路,多次自费慰问困难户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并缴纳“特殊党费”1000元,支援灾区生产,受到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好评。

花木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流镇耀南村老百姓有着种花养花的传统习惯,但过去都是零星种植且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群众种花只能解决油盐酱醋等生活补贴,并没有起致富兴农的作用。张家树与生俱来就对花木格外感兴趣,1994年12月入伍后来到浙江金华,发现金华原来是全国著名的苗木之乡,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的花农家取经学习,在当地的新华书店,购买了大量有关花木种植、培育等书藉。有点空闲就到当地的花农家无偿帮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积累,从基础理论到田间地头,他写下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又有幸得到老花农鲍克文的亲身指导。1998年在部队退伍回来,利用在部队所学到的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种花养花的特长,克服资金不足等不利影响,走上了艰难的创业路。首先从精心挑通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手里的资金多了,经验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开始酝酿自己更大的引进新品种,搞起了示范园,积极引导当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条依托花木产业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来,他承包绿化工程30多个,还无偿为周围群众提供信息,帮助销售。周围许多群众刚开始种花时,都是张家树供应种苗,手把手指导种植技术,防病治虫,联合成品销售等。使周围的群众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张家树已连续多年被评为镇级致富能手,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卉状元。经过几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积已达200亩,每年获利都在30万元以上。他深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协会成立后,他把带领群众致富的突破点放在花木产业上,以做大做强花木产业来实现群众的共同致富。

为了使广大会员种上“放心花”,张家树以个人名义与群众签订包销合同,让群众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庄组的土地全部规划种花木。村民马明发说什么也不愿意种,张家树多次上门做工作,唐恒水就是不听,张家树又对他说“苗子种好卖给我,要是因为种花没饭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这样他还是想不通,张家树和他商量,最后以当时最高价每亩280元的价格承包了他的10亩地,当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种植了金叶女贞,一年后,以每株0.55元的价格全部出售,当年获利15万元。村民的想法变了,马明发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张家树的带领下,全组百分之八十的农户都种起了花木。马明发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亩,他逢人便说:“听他的没错,多亏了他帮忙”。张家树就这样走村入户做大家思想工作,并且和镇里的技术人员一起,向花农无偿提供技术支持,主动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以实际行动把大家的思想都统一到“种花发家”这一点上,当年村里花木种植面积扩种2000多亩。

为了更好的发展花木产业,以张家树为主的向个花木种植大户成立了高流花木协会,以花木协会为龙头,动员广大村民发展花木生产营销,发挥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了“协会+农户”的良好经营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户、2800余人从事花木生产经营,其中有80多名会员在沭阳等地承包土地,带动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沟埃村等周边村民发展花木产业,为镇政府争创“国家级花木之乡”打下了良好基础。长年在外的花木经纪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户。

为了扩大知名度,畅通销售渠道,张家树积极在《中国花卉报》、《苗木商情》等杂志刊登广告,本着当了带头人,就要有奉献精神,广告费全部由张家树和几个花木协会种花大户分摊,没有向普通会员要一分钱。而在售花过程中始终优先销售群众花木。

在生意场上以诚信经营为立身之本是张家树的座右铭,有时协会按照货主要求,货到后再付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群众放心,张家树就亲自跟车送货,来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从来不克扣群众一分钱,所有差旅费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说他是自讨苦吃,但他心里却感到踏实。

2004年春,张家树和天津一个客户魏玉龙签订34万株红叶小檗销售合同,合同签订后一个月,他来取货时,红叶小檗每株市场价格比合同价涨了2角,供应苗木的协会花农说反正没关系,仍按合同价格,按时起苗装车发走。客户十分感动:“别看你们是农民,做生意却不为小利而动,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实在,以后,我肯定还会来买货的”。杨老板现在已是该村的回头客。今年,他又通过传真和协会签订了价值100万元的绿化苗木合同。就这样和客户们加强联络沟通,密切了感情,并通过他们在大连、沈阳、北京、山东等地设立了销售窗口,及时了解外地市场行情,扩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产业规划中,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适合不同地域不同气候为多种新品种为所示目标,在下一步促进花木产业的升级换代,配合镇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规划,明年继续扩大花木种植规模3000亩;努力提高花木的技术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销售网络,努力实现提高城市品位,绿化山山水水,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张家树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引导当地群众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带动更多的农民在花木产业上发展致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实实在在的显示出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致富能手事迹篇4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是等出来的;我坚信只要勤劳肯干,日子总会越过越好的。”太湖县江塘乡五星村贫困户石xx动情地说。

今年57岁的石xx,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疗费用花光了家里的积蓄,生活十分困难。2014年精准扶贫政策开始,经评定,石xx被评为贫困户。乡村扶贫干部了解其家庭情况后,鼓励其发展产业致富。石xx通过了解养殖行业发展情况,查询相关政策,最终决定养殖肉猪,每头生猪净收入200元,一年两批100头就能收入2万元,前景巨大。说干就干,2016年,石xx通过小额扶贫贷款5万元在新屋组山场搭起了猪棚,养猪生猪50头。从养殖场的选址,到买饲料,到购买猪崽再到养猪的防疫等,帮扶干部和村干部们都一起为他牵桥搭线。2016年当年,石xx户生猪养殖就赚了2万多元,再加上残疾人补助、产业补助、减免新农合等政策,石xx户住房、医疗得到了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多元,年底顺利通过了省第三方评估,实现了稳定脱贫。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石xx户生猪养殖发展的如火如荼之际,2019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造成石xx户所养的*一百头生猪死亡,经济损失达8万余元。刚刚过上的好日子顿时又有陷入困难风险,但是在困难面前,石xx并没有丧失生活的信心与奋斗的目标。通过乡村两级帮扶干部的帮助和石xx本人的努力,石xx利用原有猪棚又干起了家禽养殖业,养殖鸭、豚等肉禽达到3千多只。每只家禽净收入约5元,年出栏三批,年养殖净收入达到5万余元,一年就将瘟疫造成的损失赚了回来,石xx又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学*养殖技术,特别是防疫知识,注重风险的防范,这样才干得长,养得久”石xx现在面对帮扶干部经常这样说。

石xx户的脱贫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强了周边贫困户通过自身发展脱贫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现有贫困户212户710人,已脱贫203户686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将实现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五星村自身发展产业的贫困户达到120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通过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脱贫致富。

致富能手事迹篇5

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小汪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小汪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小汪,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小汪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xx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小汪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xx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小汪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xx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20xx年小汪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小汪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事迹材料最美家庭事迹材料优秀5篇

劳动主要事迹5篇

创新团队事迹5篇

评优事迹5篇

革命英雄事迹5篇

公安事迹5篇

最美教师事迹5篇

学生资助事迹参考5篇

革命英雄英雄事迹5篇

岗位简要事迹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213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