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写好观后感,理解影片的叙事结构和角色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写观后感有助于我们从不同角度解析影片的叙事结构,职场巴巴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美食的观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美食的观后感篇1
周日,我去星美国际影城看了美国迪士尼公司最新拍摄的动画影片《美食总动员》。我看过很多部美国迪士尼的动画片,它的特点是制作精美,情节搞笑,画面生动,想象力强。
?美食总动员》描写的是在世界闻名的美食之都——巴黎,有一只名叫雷米的小老鼠一心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厨师。但是,“理智”的亲人却时常提醒它不要妄想,因为对于香气漫溢的厨房来说,老鼠已然是最不受欢迎的主儿!不过,当“残酷”的命运把它带到城市的下水道的时候,小雷米猛然发现自己正好来到了自己仰慕已久的著名厨师奥古斯亭古斯特主灶的一家法国名餐馆的下面。这样的绝佳机遇给了小雷米不尽的勇气,于是他决定留下来,期望在这里实现自己成为一位老鼠名厨的愿望。还好,幸运的小老鼠遇到了一个在后厨帮工的年轻人——林贵尼。尽管他缺少厨艺的天赋,但他正拼命地想保住自己的工作。这两个家伙的相遇是一拍即合,一个“人鼠美食联盟”就这样形成了。小老鼠躲在厨师帽中,操纵林贵尼的手臂,帮助他做出一道又一道精美大餐。两个人的愿望终于实现,但接下来麻烦依旧不断。他们要躲避神经兮兮的主厨,他们要说服雷米的家人理解他的追求,当然,还有林贵尼青涩美好的爱情。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烹制出全巴黎最棒的普罗旺斯闷菜,并向世人展示了小老鼠爱厨房的无比热情……
看这只名叫雷米的小老鼠,它的眼神中透露着无限的向往,那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老鼠,它不吃人类丢弃的垃圾,它向往着美食世界。它在品尝美食的时候,会把眼睛闭上,用心灵去感受,在脑海中迸发出美妙的旋律。总之,它是一个有追求的老鼠,它是一只坚守着厨神的一句名言“人人皆可烹饪”的小老鼠。这部电影告诉人们:每个人都会有梦想,不管这个梦想离现实有多遥远。只要你坚持不懈,也许有一天,奇迹就会发生。
美食的观后感篇2
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体现。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做纪录片的理念:“摆事实,不讲道理”。
看完了陈晓卿的资料,对于此片在摄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备极高美学修养和热爱生活的导演才能做出如此专业的片子。陈晓卿说一部好看的片子决定于题材、预算和创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题材关于“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关注。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更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然也。这样想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出自这样的团队之手也是理所应当的。
“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精彩的美食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还有许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广的传统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如:历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礼仪、文房书画、收藏等等,希冀中国未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导演和专业的团队,带给国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弃商业利益,更多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球,更能净化和感染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让我们感恩于祖先并且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相信只有这样的节目才纯净、质朴、感动,才更有生命力,为观众所喜爱。
美食的观后感篇3
在吊足人们胃口之后,cctv于上周五终于开始播出《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我因为有事没赶上首播,今天有点闲暇就迫不及待地在腾讯视频补看。第一集《脚步》里人物、故事和美食都来自农村和底层老百姓,编剧为什么这样选择,一种可能因为编剧来自农村有强烈的乡下情节,也可能是因为比较偏爱不经繁复处理简单加工的的食材本初味道,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想,也许后面几集中会有变化。故曰:名曰中国,实则故乡!
舌尖上的中国这么受观众欢迎,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因为其中的美食美景,更多是因为那些美食是人们记忆中的故乡的味道,以及伴随故乡味道的亲情故事,惹起人们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之情。该片就是抓住这一点在撩拨着远离故土的观众的离情,抚慰着他们的别绪,让人欲罢不能。甚至有人夸张地说是:一边流口水,一边流眼泪。故曰:名曰舌尖,实至心头!
不管怎样,这一集电视片中还是让我们看到农夫、麦客、渔民和养蜂人的辛苦勤劳和朴实无华,农民工和留守儿童分别时的酸楚和远离后思念,具有远超出美食之外的寓意。赶场为主顾割麦的麦客们,因为收割机械的竞争也许会成为最后一拨职业割麦人,这个古老的行业逐渐会退出历史舞台。在机械竞争面前失去赖以挣钱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虽然有些许的悲凉,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这些都是在歌舞升平的春晚类节目里不大能看得到的。故曰:名曰美食,实关民生!
第一集中印象比较深的另一个情节是,养蜂人老谭的妻子在他们星夜转场到下一个放蜂地的时候不无感概地说:“养蜂的乐趣就在于自由,不受人约束,我们就是享受这点自由。”。养蜂人工作的餐风露宿和迁徙辛苦是不言而喻的,但四处漂泊的自由自在这一点却又让人心生羡慕而心驰神往。除了少数生活中的幸运儿,安逸舒适和自由自在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只有根据个人的需要和偏爱而取舍和选择了。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说:我们正经历太多的欢乐与痛苦,但中国人能苦中作乐,把喜悦通过美食呈现。我们在关注生存的同时,更注重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中国有句古谚:民以食为天。当人们衣食无忧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对自我意识和自由选择的追求。“无自由,毋宁死”的声音曾经震耳发聩,生存和自由,同样重要,不过最好是由此及彼的和平渐进关系,正处于这个转变过程中的中国现在可以说是乱象环生,不过人们珍视自由、追求梦想的一天也不会太远了。
美食的观后感篇4
每逢周五,对于“吃货们”来说,必不肯错过21点准时端坐在电视机前守候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这个一档关于吃的记录片,最近特别的“热”、特别的“火”,要是谁没有看过的话。哈,一定会被人笑话“out”了。
对于我来说,怎好错过如此“饕餮盛宴”呢!为了更好地收看《舌尖上的中国2》,我还特意温故了一遍《舌尖上的中国1》。记得有一集是介绍杭州的一道名菜---西湖醋鱼,让我对西湖醋鱼有了深入的了解。西湖醋鱼作为杭州派别中的代表菜,要选用西湖的鲲鱼作原料,烹制前一般先要在鱼笼中饿养一两天,让鱼儿排泄肠内杂物,除去泥土味。厨师烹制时火候要求非常严格,三四分钟是烧得恰到好处的时间。烧好后,再浇上一层平滑油亮的糖醋,胸鳍竖起,鱼肉嫩美,带有蟹味,味道鲜嫩酸甜,肉滋别具特色。仿佛透过屏幕,我已经闻到了它的酸中带甜、外焦里嫩、肉质鲜美,恨不能马上咬上一口尝尝。作为一部“高、大、尚”的美食纪录片,搜罗到中国从南到北的万种美食,不仅仅是美食,还有感动的瞬间。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在介绍中国传统的美食,还是在介绍美食所承载的文化。不仅是美食的视觉盛宴,而且还是一次精神的盛宴。最有感触的是在《舌尖上的中国2》中:追逐花期的养蜂人、跋山涉水采集野生香菇的老汉、特别是白马占堆爬上高高的树上取蜂蜜的那一段。看着取到蜂蜜时品尝时的甜,更多让我感受的是苦涩,是他们认真的生活态度感动了我;还有那些手工割麦的麦客们····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牵动着我们的味蕾,也在不经意间触动我们的泪腺!感动和幸福其实是一体的,有过感动的我们才会发现,幸福弥足可贵!
美食的观后感篇5
前几天看了皮克斯的《美食总动员》,天才厨神老鼠遇上落魄呆瓜厨师,一起走过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却也感动满满的旅程。
皮克斯的动画经常给我这种感觉,起初有点不太吃设定,但最后总能狠狠地戳到我的泪点,这部电影给我的这种感觉最为强烈。
影片由我们的主人公小老鼠雷米的自我介绍开场,一只老鼠却热爱烹饪?这个看似冲突实则别出心裁的背景设定确实是皮克斯的风格无疑了。随着原先藏身之处的暴露,雷米在与家人在逃亡途中走散,他误打误撞来到了自己一直敬仰的大厨古斯特的饭店中,并凭着高超的厨艺意外让我们的另一位主角,无天赋型选手林奎尼,成为了时任主厨的眼中钉。
这个年轻人是原大厨的亲生儿子,他意外拿到的那碗小老鼠做的汤让饭店再次声名大噪,但同时他也直接威胁到了主厨继任原主厨古斯特的地位。古斯特对林奎尼百般刁难,却也促使林奎尼与小老鼠成为了患难与共的朋友。每天虽有小摩擦,但也算平稳幸福。
后来林奎尼与女店员逐渐萌生了情愫,恋爱关系确立,但小老鼠与林奎尼却爆发了信任危机,差点就要分道扬镳,幸而两人及时解开了误会,携手用一道精心制作的菜品抓住了著名批评家科隆的胃口,小老鼠暗暗为当年因为这位批评家一句话郁郁而终的原主厨争了一口气。
最终的结局有点意料之外,是大欢喜的结局不错,但却是以古斯特饭店因为被发现有老鼠而关停,科隆退出批评学界,随后林奎尼和女友及小老鼠开了一家真正的小老鼠为主厨的饭店,科隆做了小投资者而结尾。
这个结局给我的感觉很复杂,有几分酸涩但是回味起来还是能会心一笑,皮克斯的魅力也在于此。影片中没有纯粹的坏人或好人,主人公也都各有缺点,但它给我们传达出的普通人努力追逐或者打破壁垒的精神实在是难以忘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