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读后感更具启发性,我们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读后感不仅是阅读的总结,更是思想的延伸,让书中的智慧真正落地,以下是职场巴巴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理想与信念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1
刚拿到肖川博士的《的理想与信念》,猛一看书名,感觉很高大上,里边应该是高深艰涩的理论。拿起来,慢慢读进去,发现并不是这样。其实说都是朴实无华的理念。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与经典为友》这一篇。“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话”。道不远人,大道至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这都是中简单朴实的追求。但是现在我们为了花样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的诵记就可以得其真传的,他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个“模式”,还动用手中权利,让大家跟着观摩、学习,回去后实践个性。一段时间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时间安徽某学校自创“餐桌式座位”,学生上课面对面。教室里学生面对面坐,学生时不时互相讨论、老师拿着课本“全班绕”。学校对外称这是“生态课堂”,类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学,这是课程改革的实验。但是一线的教师却称这样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低年级的学生本来自控力就差,天性本来就好动,这样‘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小学生对这种座位方式并不适用。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记得我刚上班的时候是在一所中学。有一个学期学校领导领着部分中层领导去某地参观,回来后也发动大家都重新编排座位。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面对面就坐。当时我教了两个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个班没有那样调整座位外,全年级17个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种方法只用了一个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来的排座位方式。
很像我们人类,不适合太闹腾。当我们快速奔跑的时候,脑子处于缺氧状态,是转不起来的,身子和脑子很难同时高速运转。太热闹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2
在假期里,因为朋友的极力推荐,阅读了《的理想与信念》这部书。感触最深的是在这部文章里作者用谦和态度、亲切的语言和博爱的热情启发教师拓宽视野,几乎每一篇文章部是一个诱惑,引领我们进入一个神奇的风景线,促使我们成为怎样的一位教师,去怎样把学生培养为一个有理性精神、有教养且有独立人格的人。他的笔下才会从心里流淌出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耳目一新。
作为一个勤奋而求实的人,肖川说要“与经典为友”,“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渲染与皈依”,歌咏 “大学真好”,为闲暇、自由思想、生活的明丽与清闲致敬。他希望每一个人都通过获得渊深的学识、敏捷的才智、通达的情性、宽广的胸怀和高贵的教养。肖川又是一个浪漫而深刻的人,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他崇尚闲适的生活态度,表达肖川深刻哲理思想的随笔:因随和、随意、随缘而“非常的温情,非常的纤细,非常的文质彬彬”,“异常的隽永,异常的精致,异常的耐人寻味”。
肖川推崇“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成为你自己,要长于展示自我、反思自我、超越自我、更新自我,他批评急于希冀学习给他们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与实惠,这就需要我们以宁静、闲适的心绪来对待。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都具有益人心智、沁人情性、优化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古人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捧读《的理想与信念》,没有”误尽苍生“的负罪感,没有”走进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没有被驳得一无是处无所适从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个可敬的建设者,而不只是一个睿智的批评家。游历他思想的家园,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的同时,常能得到”原来可以这样做“的启迪。凭着对国内外的广泛研究,凭着对使命的深刻认识,凭着对规律的准确把握,肖川博士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的美好蓝图: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对传统的尊重和扬弃,可以读到对现状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读到对域外的研究和借鉴。因为这是从现实的土壤上开出的'理想之花,读她的感觉才能这样的亲切。
在肖川博士的辞典里,没有强制只有引导,没有说教只有熏陶,没有抱怨只有欣赏,没有失败只有成功。”人性化“、诗性是肖川博士理念的首要特征。以往怀着对理论的敬畏感和神秘感,以为高处不胜寒以至于避而远之,从接触了肖川的优美作品,其洒脱与飘逸,从容与愉悦,改变了我的幼稚认识。畅游肖川博士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实在很多。我愿成为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一个快乐的追梦人,做一个”人性化“的,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工作者。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3
“写作是一种告别自我的方式,过去的感受与思考凝聚在文字里,那是往昔的剪影。洗去昨日的风霜,带着不变的理想,准备着迎接明天,于是又再一次出发,只有目标,没有终点。”静静地读完了肖川博士《的理想与信念》的最后一段诗一样的语言,轻轻的将书合上,凝视着那淡雅素洁的封面,我仍然爱不释手。
“与经典为友”、“的意蕴”、“给了我们什么”、“审视目标”、“的灵魂”、“教师的学习与成长”、“完美的教学”、“的期待”、“有所执着”、“真诚的言说”,那一个个直抵内心的话题、论述,令我读后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受,把我引入了作者那鲜活、灵动,洋溢着浓浓的人间情怀的学的世界,原来竟然可以这样的富有诗意!
用肖川博士自己的话说:这本书是作者“基于个人经验,用心血、用生命、用道义和良知写成的,是十多年来集腋成裘的产物。”的确, 透过那亲切自然、热情中肯且又散发理性和诗意的文字,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对于、人生与社会独到而细腻的洞察与体会。
首先,阅读《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使我对“就是服务”的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是服务”的观念与我校的理念不谋而合。书中写道:《学记》有云:‘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由于这种文化逻辑,只不过是师之恩惠、师之恩荫,学生只有对教师膜拜、景仰的分,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师为其服务。
今天,人们提出了名曰‘消费’的概念。显然,消费者就是那些有需求的民众。“作者认为,成为第三产业的一员,并非尊严的失落,而不过是培养、造就能够”建国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真正成为”使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的。
因此,我认识到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不应该摆出”居高临下“”师道尊严“之态,而要牢固树立”就是服务“的观念,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使具有不同天赋、不同气质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找到他们相应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其次,我体味到在上我们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书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过且过、心如死灰,这都是的大敌。而情感充沛、精神饱满,潜心投入、心无旁骛,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则是学生获得更充分发展的心理基础和人格品质。
因此我认识到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所需要的'。因此,在学校中,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的参与、更多的平等交往与对话,更多的美感陶冶、更多的与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这都是情感的现实途径。
从《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大师对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使我的视界逐渐敞亮,内心走向澄明,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的理想。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4
近段,再一次拜读了肖川的《的理想与信念》,灵魂又一次被彻底地洗染,这种轻快兼并沉重的崭新感觉是如今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无可比拟的!
“生命”的方向与方法,诠释当前中的困惑,用智慧幽默的语言阐述生活中的一个个哲理:让课堂充满关注的气息,让生命活力充分地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地绽放——这是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是课程目标的追求;尊崇生命的在场,点化生命、润泽生命,你脸上的微笑有多少,孩子心中的阳光就有多少——这才是,生命的!老子曾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能胜,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水,天生丽质,柔弱多情,可以成江河起波涛,可以冲土决堤,涓滴石穿。肖川教授的文字正如这水,每一个社会中人的感动正如这水——甘美而清澈!没有这水浇灌的土地,注定会寸草不生;没有感动滋润的人,心灵注定会干涸枯竭。感动如水,普通而又伟大,平凡而又崇高。相信我们自己也可以把这份感动赋之于行动。
?的理想与信念》字字句句皆经典,时时处处有感动,折射着一种灵性。他说的高考制度是“全面的丰收,导致全面的平庸。”“大考小考的排队分等,使学校成为造就败者的场所,进而导致厌学和恐学,导致内心的畸变和人格的扭曲。”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到底给了人什么?我们到底该如何呢?我曾看到自己小学时威风凛凛,才华出众的班长,经过无数次的`“洗礼”,高中过后,简直判若两人,人不但变得傻呆呆,连基本的人际交往也不会,面对昔日的老同学居然一句话也不会说。难道这就是的影响吗?难道这不足以让我们去重新审视目标吗?难道这还不能引起者的深刻反省吗?多年的生涯让我知道了:负担过重会使得一个人忙忙碌碌,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深化、细化所获得的知识,去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去建构属于自己心灵财富的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是什么?是“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是“养成博雅君子、独立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一种文化过程,向人类传送生命气息、心灵转向的神圣生活。”但现实生活中,发现了一种现象:教师一方面用重复训练、机械记忆束缚着学生,另一方面还抱怨学生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开放性的题不知该从何下手。突然顿悟这样的学生竟然是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遗憾之时,亦为之汗颜矣!!
痛定思痛,解决的方法有吗?应该,还是有的!领导顶层设计多元化评价,评价老师的方案不唯成绩,更加看重课堂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一旦学生创造性思维有了,成绩的提高是自然而然的。我们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如果只会做题,怎能接力中国兴盛中华复兴的重任?!
曾记得,一位北大毕业生洋洋洒洒写了几万字控诉父母只关心自己的成绩,包办一切,结果自己只会学习,其它的什么也不会,进入工作岗位后,任何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吃力,多次萌生轻生的念头……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这难道还不能引起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深思吗?!
是啊,“不要把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既然当下的生活也是生活,有什么理由为了明天的生活而牺牲现在,使现在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苦不堪言呢?!
但愿肖川教授的警世之言能唤醒每一位沉睡和装睡的者,减轻心理和精神负担,去掉沉重的枷锁,步入正能量的轨道,用真爱和诚意循序渐进地唤醒、激励、影响、引领,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本能和兴趣追求,成为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5
在大学时代就看过肖川老师的这本《的理想和信念》,如今,真正做了老师的我,重新看了这本书,确有了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这是一本写给"者"的书。它的大部分章节都是从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入手,然后分析其弊端,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作者理想中。他道出了成功的前提,也点明了许多人失败的根源。内容也很丰富,"用思想提升品质""的意蕴""审视目标""完美的教学""教师的学习与成长""期待"教学生活方面作者均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然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只是那一句朴素却掷地有声的话语::"真正的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和乐观的期待上。真正的存在于人与人心灵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
不得不说,肖川老师的.这本书给在迷茫中的我重新找回了方向,也重拾信心,也真正的让自己觉得,其实很多时候,我是可以坚持的,我其实是正确的。
也许每个新老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怀抱着理想,用一颗热忱的,斗志昂扬的心走向我们的工作岗位,却又不得不在现实中,在对付孩子的过程中,在琐碎的生活中,在繁琐的各种检查中败下阵来。我同样也是如此。现实生活的困难,不得不让我重新反思在学校的象牙塔中,在家们的理想中,真的可行吗?当每个有经验的老师告诉我要对孩子凶的时候,我也不得不在想,这样做,真的正确吗?是自己所追求的吗?那些经历史沉淀的理论真的无道理可寻吗?经过两个多月的实践,我深刻的体会到其实这两者并不冲突,我们在规范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同样的可以做到爱学生。
我希望我们能让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梦和理想,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有距离,但只要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知识的蜡烛,还有理想的圣火,我们的理想之舟就一定能够在深蓝色的知识海洋中,破浪前行,驶向希望的彼岸!
理想与信念读后感篇6
在肖川老师《的理想与信念》一书中,他用精辟的语言向我们阐述了与教学的意蕴与重要性,向我们展示了他那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相信每一个读完这本书的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将受益良多。
是社会的核心,是一个国家创造文明,富强的社会环境的前提,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所谓“人才”是从社会的需要的角度来对人的要求,是从人的有用性来定义的。个人的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才是良好应该追求的目标。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发挥个人特长。但是,正如肖川老师说的,我们的很多却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社会的规范、纪律的约束和强求一律的认同。孩子们在老师的下,很多成了只会背标准答案的,个性谨小慎微的乖学生,而那些个性较强、调皮捣蛋、不听话的学生却往往被我们一竿子打入“坏学生”的行列。
当前,我们的社会存在这样的一种现象,受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可是社会却仍严重缺乏创新人才与高尖端科技人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的传统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磨灭了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以致我们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的平庸之才。那些成绩优秀的乖学生在社会中往往只能当别人的追随者,却很能成为担当大人的`领导者。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转变传统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新观点,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向他们提供最恰切的,使具有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在社会上最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其次,转变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观念。“教师中心”的观念,实际是对学生自主性、独立性的践踏,它贬低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低估了学生自我管理和制定规则的能力。只有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才能让每个学生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的活动,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探索。
读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向肖川老师学习,更全面地关注我的学生,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职业理想作文6篇